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

|投诉/建议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上海建桥国际高中对话:都上国际学校了,还学语文干啥?

来源: 上海建桥国际高中      编辑:佚名

建桥国际高中不仅开出了贯通中西方文化的桥梁课程综合人文课(《对话** | 这年代,不爱数理化的孩子还有路吗?》),还专门请来了华师大中文系的博士周老师来为我们的学生开设中文课。周老师涉猎广泛,理论基础深厚,希望通过她的中文课,既为学生打下地道扎实的中文功底,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思辨与人生观、世界观层面有所提升。

周老师 博士

中国语言与文化老师

华东师范大学

汉语言文字学博士

教育部人文社科

“十三五” 项目研究员

发表多篇CSSCI(含集刊)学术论文,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十三五”重大项目《先秦古文字四种整理及数据库建设》、国家社科基金2014年度一般项目《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声系及数据库建设》,担任主要研究员,后者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并参与华师大主办国际刊物《Journal of Chinese Writing Systems》的校稿**。

多年深耕中国古典文献学、古文字学研究,学术功底深厚。

本期这篇文章,是周老师回答的一些家长关于语文学习的问题合集。

Q:以进入国外大学为目的,是否还需要花费精力学习语文的相关知识。

很有必要,主要有两个原因。

**,无论是A level 还是AP都有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这样的课程设置,因而在国际高中学习语文首先满足同学们的升学需求。我们本身是中文的母语使用者,可以说,绝大多数孩子在口语的运用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书面语的运用,并非如我们自己所预想的那样如鱼得水,因而持续进行中文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语言的使用,本身是一种思想的接受与输出。通过语言,可以触及自身与他人、历史与未来,在理解与接纳自我的同时,能够与社会和世界沟通。这里也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自身背景的深刻感知,另一个是通过在基础语言和逻辑组织两个层面,运用母语进行思辨性输出,更有效地传达自我。我认为,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个人价值感、思维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能够同步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

Q:以进入国外大学为目的,是否还需要花费精力学习语文的相关知识。

我们学校语文课与体制内课程有相同的地方。

世界上无论是表意文字还是表音文字,都是由字词按照某种规则组成语句,再汇集成篇章。字母文字,多数是表音文字,从字母开始进行单调背诵。表意文字,在秦代,就有李斯、赵高等作《仓颉篇》、《爰历篇》以为字书,供童蒙学习。因而,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这门课程不可避免会涉及基础字词与知识的硬性掌握。这是与体制内课程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即便是这样的硬性掌握,也并非只有机械背诵的方式。通过深度参与专题性阅读项目,学生同样可以获得同等的知识量。

例如,抛出“李清照创作方式的后期转变”这样一个探索性的课题后,我们会要求学生整理搜集李氏诗歌,同时查阅史料,两者结合后老师会指导他们理解时境对创作的影响。当学生的前期准备以报告的形式呈现时,他们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句“晚来风急”。这样做,学生不仅**了对论点进行补证,更重要的是挖掘学生发现问题的潜质,因而,与体制内的语文课程相比,我们会逐渐要求学生提出论点,并通过学术方法进行论证。而这一切的结果评估也不会只是以一张考卷定论的,而是会结合学生平时的发言、课堂参与度,以及思考进程等等综合评估。

并且,我们不会忽视基础性语言能力的掌握与提高。针对较难理解的字词,与背诵相比,我更偏向于让学生进行运用。这里的运用,不是简单的进行造字造句,而是让学生去主动学习、理解,例如针对汉字,从其造字本源进行拆解,探索其自商周以来的发展轨迹,针对语词,则倡导学生回归文本,在语境中深入理解。对必要掌握的诗句,方法亦然。

检验掌握的方法也不应局限于默写,例如通过presentation、各种类型的诗歌比赛同样可以验证学生的掌握情况。背诵绝不是我们的目的,知识不应该化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那条接近0的水平线,唯有理解可以让知识真正属于自己。

Q:A level 和AP课程适用于9年级之后的学生,那8年级学生的课程是如何安排的?

9年级之后的同学,我们的目标是更多锻炼他们的文本阅读能力、思辨能力、逻辑表达能力、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能力等。

使学生能深入理解中国语言与文学背后的文化意蕴,如果用文本阅读的层级来类比,那么8年级与9年级之后的课程就是泛读与精读的差异。

因而针对8年级的学生,我会在语言和文学两个维度进行课程规划。从而使8年级的学生对中国语言与文化有最基础的认知。语言课程从中文的基础要素出发,*括中文的历时发展、中文在世界语言上的定位、中文的要素划分、中文的语法性质等。文学课程以断代为经、文体为纬,重在进行知识普及,以参与性阅读课程为主,了解中国文学的形式美、古典美,深刻理解东方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Q:以探索性为主的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对高中生来说会不会太难了点?

开展这门课,不会一上来就铺陈较难理解的素材,我会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合理安排各个年级的进度。

8年级以通识普及为主,9、10年级则参照AP的课程设置,辅之以专题性的阅读。同时,我也会密切关注学生的课业进度,适时给予帮助。

另外,其实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比我们想象中强得多。小学一二年级的小朋友玩王者荣耀都溜到不行,游戏还需要上下单的策略分析、队友的各种配合,我们有啥理由不相信孩子在高中阶段能**学术性思考、独立进行课题探索呢?这也是我想要跟家长朋友们沟通的事。

Q:近年来,国学因为政策层面的提倡,逐渐走向风口,您觉得中文在将来是否会成为强势性的世界语言呢?深入性中文学习的优势在哪里?何时能体现?

理工科是科技发展的**驱动力,不过这一两年,国家确实出台了一些文科利好政策,例如将古文字纳入强基建设等,这一定程度上引导了社会上的国学热。

但是一种语言能够成为强势语言,一定与其强势的文化输出有关,而强势的文化输出,背后是经济实力的碾压。因而,我只能说中文正在成长为强势语言的一种,但肯定不是唯一。汉字在很多国家有过被强烈抹除的历史,韩语、喃字过去都是汉文化圈的产物,但是,韩国、越南的去汉化从上世纪就从未停止。恢复对远东的语言辐射尚且无法达到,更何谈汉语的全球使用。

Q:可是,这是不是说,我们就要全部承认自己语言和文化的不足与劣势?

过去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都有先锋派提出汉字拼音化的主张,类似韩语谚文,纯用表音字母来替代表意文字。但是这样的方案为什么没有实行下去?因为中国人骨子里是特别讲究传承的,中国人也是审美极高的民族。

世界上,只有中国有书法文化,因为汉字可以给人美的享受。这个美,不仅是结构上的,还有造字、用字的意趣上的。东汉的古文字学家、《说文解字》编写者许慎在序中曾这样描绘汉字:“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这是汉字的美术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这是汉字的逻辑感。因而,仅从文字的形体角度出发,汉字在美的高度上,可以说拔得头筹。

可能有些人会用陈腐、老套、封建来形容传统中国的一切,这样的看法毫无疑问是偏见。过去《列女传》里传达的极端烈妇行径固然令人鄙夷,但是唐传奇里夜奔红拂女的侠气同样不输徐克的武侠电影。因此,就算中文在成为强势语言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也不妨碍我们发挥人最初的本性——对美的追求,利用母语优势,享受汉语带给我们的极致美感。

深入性学习中文,除了最基本的口语与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开发这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我想说说中文学习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一是通过中文的学习,获得自我认同感。没有来处的人是令人怜悯的,缺乏自我认同有可能会陷入自我否定中;二是从汉文化中汲取安身立命之本,在儒释道的交融中,达兼穷独,破除所谓的中国人“无信仰”的文化谎言。

一门语言,承载了文化,它什么时候能给予你莫大的帮助呢?从个人发展而言,可能体现在较强的沟通能力、策划能力能够助力你的职业生涯。但我想更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当你想要传达最阴郁的悲伤或者最极致的快乐时,可以在最熟悉的语言里,找到共鸣,那一刻,你不孤独。

上海建桥国际高中报名、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

相关新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