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来源: 上海诺科学校 编辑:佚名
作为有责任的教育者,美国诺科学校上海校区不仅致力于帮助每位诺科学子取得良好的学术成绩,搭建各类平台培养其社会活动能力,更始终遵循美国诺科总校的创校理念——培养学生成为正直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以及热爱和平、乐于促进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世界公民。为此,美国诺科学校上海校区的中外教老师正积极整合国内有限资源,探讨将相关教育融入诺科拓展课程的可能性。近日,部分同学就在Fei、Cameron和Gavin三位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深入了解这段尘封的历史。
参观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1938年11月9日,德国各地的犹太会堂被烧毁、犹太公墓被破坏、犹太商店被打砸,死伤的犹太人不计其数,3万多人被关进集中营。当日,成千上万块玻璃被砸碎,11月9日夜也因此被称为“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 the “night of broken glass”)。
面对纳粹大肆迫害屠杀的狂潮,欧洲的犹太人开始纷纷出逃。据不完全统计,1933年至1940年间,至少有2.3万余名犹太难民来到上海,与上海市民在炮火中患难与共、彼此关照,书写了一段“爱与*容”的故事,至今仍感动着无数人。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也通过一次次的国内外巡展,把这份感动传向全世界……
走近中国的“辛德勒”
通过Fei、Cameron和Gavin三位老师全面详实的讲解分析,结合纪念馆的图文史料,同学们对于当时犹太难民的艰难处境有了更为感同身受的认知——几乎所有国家都表示难以接收犹太难民,而时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博士(Dr Ho Feng-shan) 出于对犹太人悲惨处境的同情,力排众议向申请入境上海的奥地利犹太人发出了几千份签证,对于身处危境的犹太人来说,仿佛是茫茫苦海中的救生圈,被称为“生命签证”。熟悉经典电影《辛德勒名单》的同学,不禁由衷感慨:何凤山真的是中国的“辛德勒”!
师生合影
同学们也由此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人性之复杂——能够身处逆境,如何凤山一般成为黑暗中的火种,为他人照亮整片夜空;也可能在特定环境下,重演纳粹罪行,出于所谓的“正当理由”而实施暴行伤害他人。因此,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反对极端排他性的意识形态、*容社会多元文化至关重要。
感受犹太难民隔离区的“邻里情”
通过阅览原犹太难民对于当时困境的亲述,同学们也了解到由于纳粹德国的施压,上海的犹太难民后来被迫迁入隔离区,而隔离区的虹口地区市民虽然生活也非常艰苦,但纷纷腾出自己的住房给难民居住。有些市民甚至邀请犹太难民共度除夕,让他们有家庭团圆的感觉。虽然与犹太难民存在语言沟通上的障碍,但上海市民仍然用各种力所能及的方式帮助他们。结束参观后,同学们纷纷感叹于上海市民开放*容、海纳百川、乐善好施的精神品质。
犹太难民避难上海的历史,在反法西斯战争及世界和平的进程中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为了永恒的和平,我们希望这段历史以及整个犹太民族曾遭受的苦难,永远被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铭记。
上海诺科学校报名、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