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来源: 上海诺科学校 编辑:佚名
我从小就非常喜欢数学,高考完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数学专业,也不知道读这个专业以后会从事什么样的**,心想只要与数学有关就行。研究生毕业时,我看到关于这个专业的招聘信息基本是教师,那就当老师吧,我是干一行爱一行的人。当初,我对老师这一职业想得比较简单的,认为自己备好课、上好课就行,现在想想,真的太天真了。在从事教育行业不久后,我就发现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在学校里,有些学生热爱学习,而有些学生却消极厌学。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激情,只是迫于我们当老师的训斥和劝说而去学习,那么,他们不会付出**的努力,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态度决定一切”。在数学考试前,依据学生的日常学习动力,对于他们即将取得的成绩,我基本上可以做出比较准确的预估。在我看来,改善学生表现,调动和激励学生的内动力与教授知识同样重要。
根据统计学的基本思想,认为这些学生是否热爱学习是天生的,遵循某种分布比如正态分布,特别爱学的和特别厌学的只是少数,大部分是在老师的指引下学习。我不相信这种说法。学生是否爱学应该是受社会、学校、家庭、个人体质、学生自我能力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任课老师,通过多年的教学观察,我发现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自我能力感这一方面来激励学生。学生对自我能力的评价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表现。
上一学年,在我授课的Pre2的班级里,有不少学生带有学习困难症和厌学情绪。我与他们接触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如果这些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经常感到无助,为了不被耻笑,他们可能彻底拒绝学习。为了避免产生这种结果,我把力气主要施展在课堂上。我将这个班级的课堂时间划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主要由我讲解,下半场紧跟相关的练习题,这样我可以很快发现前面的讲解学生理解了多少,是不是理解偏了。因为是趁热打铁,学生感觉理解的知识马上就能用上,信心倍增,不理解的知识可以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如果存在共性的疑问,学生之间可以讨论互助,他们经常是自己解决了问题,加深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老师所教授的知识的结构和呈现,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自我能力感。有时教材知识点的编排并不符合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我会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讲解,讲授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可理解性,新知识的讲解是建立在旧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有些太难的知识点在后面用不上时,会先不讲。强调基础知识数学概念和公式的识记,并投入一定的时间来练习,有的新老师可能不重视这个环节,感觉太简单就匆匆跳过了,学生也以为不重要从而容易形成很多知识盲点。其实这个环节处理好了,对学生后续的学习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现代社会的急功近利也影响到了教育。只要学生做出题目,能拿到高分就可以了,理不理解那是学生自己的事。于是,大量的“填鸭式”教育应运而生。学生因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我比较反对这种教学方式,相信谁也不会喜欢硬塞给你今天记明天忘的知识。所以,每次备课的时候,我都会扪心自问,我自己能不能解释“为什么”,如果连我自己都不能解释“为什么”的知识,我宁愿不讲。从我自身的经验来看,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光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慢慢会被知识本身吸引,长期这样,会逐渐培养出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我也希望能培养出学生刨根问底的探究精神。
关于学生学习的评价问题,我比较关注学生的知识增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时,哪怕是一点点进步我都会及时与他们交流,鼓励他们在正确的方向上继续努力。
上海诺科学校报名、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