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分享 | 一位留英教育学硕士妈妈的国际学校择校之路

来源:中育贝拉国际高中 时间:04-22

       

这是一篇来自贝拉18级毕业生Marilyn妈妈的分享

Marilyn妈妈是英国留学回来的高材生,

大学副教授,专业是英语语言与教育

因为有着这样的背景,

对于孩子的择校当然是苛刻而谨慎

为了选到一所理想学校,

Marilyn妈妈几乎跑遍了北京所有的国际学校

最后,她选择了一个当时自认为最理想的学校,

一所硬件条件极好,完全由外方自主管理的学校。

然而这个决定却让这位费尽心思的妈妈事与愿违……

我是贝拉今年的毕业生Marilyn的妈妈,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各位分享我女儿进入国际学校求学之后又转学,最终找到自我,乐观自信的走出国门,进入理想学校的一段心路历程。

、 我为什么要给孩子选择国际教育?我的答案是为了未来而逃离!

我本人硕士毕业于英国的约克大学,学习的是语言学习与教育专业。十几年前我破釜沉舟出国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出国对我意味着什么,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用我的人生告诉你,出国改变了我的价值观、世界观,而且几乎扭转了我的整个人生。所以,我的孩子是一定要出国留学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有人问我:孩子出国以后,将来回国不适应国内人际交往、工作环境怎么办?我的回答是:十年前,我国的留学人数是6万人,2017年已经达到60多万人,十年增长了十倍,而且这个数据还会继续大幅增加下去,那么十年以后当我们的孩子工作的时候,的可能是没留过学的人才不能适应未来的人际交往和工作环境。

我是在女儿初三的时候选择了国际教育,其实我原本并未打算这么早离开公立教育体制,但是当孩子每天做作业做到半夜12点的时候;当看到孩子每天的作业就是各种刷题做卷子的时候;当看到孩子的班级、年纪考试各种排名的时候;当身边的家长几万几万的砸钱,把孩子把所有的周末假期时光都泡在辅导班里的时候,我焦虑不堪!孩子刚刚要步入青春期,本该是读书健身热爱一切质疑一切的时候,她只能背教材做卷子争分数。那么美好的青春年华,在人工智能革命已经启动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还不如三十年前在一个偏僻小镇上读中学的我。所以,我们做了“逃兵”。

第二、 国际教育怎么选?我的经验是合适的是的!

在选择国际学校的时候,我几乎考察了全北京的国际学校,最后做了一个自认为最正确的决定,一所硬件条件极好,由外方自主管理的学校。我女儿一入校就被选去拍学校宣传册的封面,因为她的笑容特别有感染力。可是,两年以后,她每周末回家都要么跟我吵架,要么跟我大哭,价值观出现了严重的偏颇,成绩更是差得一塌糊涂。去年五一的时候,在出差的火车上,她的班主任给我打说:“原来那么爱笑的孩子怎么不会笑了呢?”我崩溃大哭。我不知道我在哪个环节出现了失误,我那么精心养育的孩子怎么就这样了?我觉得自己太失败了!凭着做母亲的本能直觉,我决定:给她转学。

第三、 为什么选择中育贝拉?因为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我的期待一致。

在二次择校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任校长和李松博士,在两位校长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教育的理想主义情怀和对国际教育的激情,特别符合我对教育的期待。我本人也是做教育的,我认为教育的首要条件是:教育者必须是理想主义者,教育者必须有爱。我特别认可李松博士的教育理念,他的“学校-家庭-社会”的三角理论,我非常赞同。一个孩子的成长,必须是在这三方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家庭教育给孩子打下智力和人格的基础,学校帮助孩子建立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价值坐标体系,而社会帮助孩子建立文化的根基意识和自我的身份意识。我自认为我给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充分的负责的,但是我仍然无法阻挡孩子在学校遭遇的价值观体系的崩塌和思维方式的扭曲。当时也不是没有考虑过直接将孩子转到国外,在孩子的价值观和自我认同被确立以前,我们是不可以贸然的把孩子放走的。我出国留学的时候已经30岁了,在最初几个月还遭遇了颇为痛苦的自我认知的崩塌和文化的疏离感阶段。出国前,我是大学老师,虽没什么地位但也受人尊敬,到了英国,我失去了所有的标签和身份,一下子变成了Nobody,打工时做快餐店收银员,做酒吧的清洁工,我现在还记得当时,自己握着拳咬着牙将脚步狠狠踩在打工路上的那份倔强。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与自己熟悉的家庭和社会瞬间切断的感觉既危险又痛苦。所以,我也奉劝各位家长一句,出国真的不是越早越好。

第四、 我们送孩子出国的目的是什么?把孩子培养成自信的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

英国著名的艺术家约翰拉金斯曾说: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知识无穷尽,留学也不过是一种手段,我们要的是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所谓的国际化视野,可以是一种学习能力,一种思维方式,也可能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生活方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在一带一路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孩子不能成为西方社会的香蕉人,----中国人的样子,西方人的头脑。我希望我的孩子在走出国门之前热爱中国文化,认同自己的中国人身份,充分的建立自我认同,然后在国外能够平等的自信的与国外的同学交往。

第五、 我的孩子在贝拉收获了什么?

我女儿毕业的时候获得了好几个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全能学生奖”,她的7门课程里,五门是A两门是B,GPA达到3.84,获得了American Honor的offer和纽约大学的预录取,还获得了一份小小的奖学金。但是,我最欣慰的并不是这些。我特别欣慰的是看到她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她为ESL课程做的期末小论文,自己选题,调查“影响贝拉学生学业优秀的主要因素”,自己设计调查问卷,还要确保每个问题的每个选项覆盖所有的个体情况,使用Monkeysurvey的软件制作成电子表格通过平台搜集数据,然后做数据分析,并对学校的教学提出建议。当我看到她的论文的时候,我特别震惊,一个高二的学生,从题目到摘要到目录到正文到结论,工工整整,逻辑严谨,一丝不苟。我目前带的大学生的毕业论文也达不到这样的质量。

我特别欣慰的是我女儿面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当她看到自己的成绩单时,她欣喜的在地上蹦了好几圈,边蹦边说:“原来努力真的有收获!”成绩会有浮动,但是“努力就有收获”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会让她一生受益的认知。对比她一年前的颓废和懈怠,我快乐得想要拥抱全世界!

我特别欣慰她与同学的正能量关系。在刚到贝拉的时候,当时的班主任皮老师跟我沟通很多次,都是说孩子独来独往,不太合群。可是这两天,她在忙着做旅游行程规划,在读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在读《瓦尔登湖》在读英文版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她与几个同学们约了要去一起旅行,说在与其中一个同学聊到哲学话题的时候,曾被称作“没文化”,她希望能够在一起旅行期间为自己正名。

最后,我要感谢贝拉在校园里营造的一种“偶像效应”,不断的用上届的优秀毕业生逆袭的故事鼓励孩子们,终于把我女儿也激发成了下一届同学口中的传奇!这种“偶像效应”一届一届的传承,为中育贝拉旗舰校营造了非常积极正能量的学习风气!感谢贝拉的校领导们以理想主义者的精神,以实干家的行动力,为贝拉开拓出无以伦比的留学通道,给我们这些平凡的儿女创造了一个逆袭的机会!感谢贝拉这个团结有爱的大团队在我女儿的心里种下了阳光,让人充满希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