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诚国际双语学校课程体系全面升级,小学部的家长们您还需要了解这些!

来源:君诚国际双语学校 时间:05-04

Rainey Mock校长于2018-19学年加入君诚国际双语学校,并致力于小学部英语素养课程建设和发展。通过对话和团队合作,有效地与小学部外籍教师合作开发了新课程,并计划在2020-21学年进行实施。Rainey校长也指导了君诚的ESL课程建设和WIDA水平测试工具的实施;同时,她是学校的英语分级阅读课程专家。Rainey校长敏捷的头脑和干练的行事风格,给同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君诚国际双语学校

小君:首先祝贺您担任君诚学校小学部校长!您是如何定义自己在君诚的角色和职责的?

谢谢!我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领导小学部。通过过去两年的观察和工作经验,我会尽全力支持团队和项目的发展和改进。我之前负责小学部的英语习得课程、学习支持课程以及基于数据的决策和分析等课程的设计发展。我曾经教过小学的每个年级,当过班主任,ESL老师和英语干预辅助教师。我计划结合在这些不同领域中所学到的知识,以支持整个基础课程的发展与成功。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促进者的角色,带领与支持君诚小学部的所有成员(包括学生,老师,教职员工和学生家长)的学习和成功。我的目标是从教育和后勤的角度确保小学的顺利运行,以确保教师和学生每天都充分参与有意义的学习。

小君:两年前您加入了君诚,负责小学部英语课程的设计和建设,可以说您对君诚小学部最核心的内容都了如指掌。您可以给君诚小学的家长们介绍一下目前小学部课程体系的升级情况吗?

两年前,即在2018-2019学年,我们建立了课程审查周期流程。世界上大多数国际学校普遍采取“审查,修订和改进”这程。根据对学生在各个学科和需求领域中的表现数据的分析整理,我们决定的审查顺序是:英语文学,科学,社会科学,以数学作为结束。该计划与Wonders阅读计划和指导性阅读作为主要的教学实践一起实施。上学年,我们已经实现了对英语文学课程的重大升级,随后,我们看到达到或超过其个性化阅读增长目标的小学生百分比增加了36%。

我们为取得的进展感到非常兴奋,并期待通过增加我们的走进阅读课程来进一步增强该程序。我们还将在本学年审查和重新设计我们的科学和社会研究课程,重点是整合跨学科学习经验的概念。

小君:在君诚小学部,英文授课比例高达70%,君诚的教师团队是如何运作来保证良好的授课效果的?对于一些英文不是特别好的新生,君诚是如何让他们迅速适应、并提升英文水平的?

我们的老师们保持紧密合作来保证意见同步和统一,从而为每个年级创建最优质的统一的教学计划。每周我们至少会有两次教研会议,一次讨论短期课程计划,一次进行长期的课程审查和设计。

上学年,我们为学生设置了英语学习者使用策略支持,例如视觉支持和写作支持。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国家,学习英语的水平各异。教师将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区分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个人学习需求,根据引导式阅读水平小组和新的“步入阅读”计划布置个性化的作业。

我们努力确保新入学的学生顺利过渡到君诚大社区,确保所有学生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并着重于向学生提供他们在学业和情感上取得成功所需要的东西。

小君:君诚会给学生提供哪些非常有意思的ASA课外课程?

我们一直提供各种ASA课外课程以激发学生在不同学术领域的兴趣,以及针对身体健康,艺术兴趣,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课外活动。目标是支持学生的整体发展,并鼓励所有学生和父母考虑各种学术活动和其他活动。

 

君诚国际双语学校

本学期小学部的ASA课外课程的具体选课计划将于近期发布,请家长们关注教务处通知。

小君:您对君诚小学部未来会有怎样的规划和期待?

在过去的几个学年中,君诚学校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仍然专注于进一步的增长和提升。展望未来,我们将专注于保证教学质量和一致性以及改进教学实践,以地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我们将实施我之前提到的新的“步入阅读”计划,并且我希望学生的阅读成绩会大大提高。在整个学年中,我们还将开发跨学科的教学单元,同时发展对国际文凭课程(IB)小学课程(PYP)的理解和专业知识,以供实施。这个过程对于我们的老师来说是一个专业发展的绝佳机会,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我们希望整个君诚大社区,包括学生,教师和家长建立长期良好的关系。我们很高兴开始这段旅程,并感谢各位家长的合作与支持。

君诚学校建校于2000年,座落于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中央别墅区,为2-18岁的学生提供十六年一贯制的国际教育,是一所寄宿兼走读的学校。目前已取得美国权威Cognia认证、AP,同时为IB候选校。小班制英文沉浸式教学,师生比1:6,同时可跨区招收外籍、京籍、非京籍学生。

我校2020-2021学年秋季招生现已正式启动,欢迎幼儿园托班至11年级学生及家庭报名。如果您对君诚学校有着的好奇与憧憬,我们期待与您的家庭一起,进行一场有深度、有温度、有维度的国际教育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