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专家齐聚爱迪,带来教育新思潮

来源:北京爱迪国际学校 时间:05-05

上周六在北京爱迪学校举行的首届世界营地教育嘉年华中,500多组家庭来到现场,多种多样的营地体验活动为每一位来到爱迪的小朋友带来了一场周末狂欢!营地教育在西方已经发展成为成熟的教育模式,而在中国,很多家长和教育者还并不了解其精髓所在。此次营地教育嘉年华特别设立了专家工坊,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地教育专家齐聚爱迪,深入探讨营地和教育未来的关系,为业界带来新的教育理念与思潮。


Jonathan

曾任美国三州营地大会议程主席

“在营地中适应社会”

我通常把营地教育认为是孩子的另一所学校,让孩子们在一起通过相互沟通,相互交流而获取一个成长的经历以及他们在营地中所获得的一些生活、生存技能。比如说家长会选择一个营地,可能因为这个营地有游泳、骑车等一些实际技能的训练,这个是家长最初选择营地的一个原因,但是设立营地最关键的事情不是说单纯为了教会他们骑车和游泳,而是为了通过这些训练让孩子们获得了一个学会独立生活,独立解决问题,交朋友的环境,教给学生如何学会独立的思考,去解决问题。


学校的教育是教会孩子学习知识的能力,营地教育更多是教会孩子与人交往,学会人际交往的能力,对于他未来适应社会生活,学会在社会生活当中所必要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营地中孩子们体验不同内容的活动,有多种多样的经历。通过这样营地的体验,孩子经历失败,找到失败的原因,在下一次尝试当中引起重视,从而获取成功,得出成功的经验,对于一个孩子未来的而言这样的人生经历是非常重要的。


聂爱军

国际营地协会中国大使

“当今教育目标:培养‘自发自为’的人”

前段时间有一个新闻,中国父母带孩子参观豪宅“激发成功欲望”;我小的时候在农村,家长教育我们的时候总会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你就得一辈子这样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样的“诱惑”或者是“胁迫”式的教育可能在以前会适用。但是在今天,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很难再用这些来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我有一个学生问过我这样的问题:“成功是什么?我为什么要成功?”我想“有房有车”很肯定已经不再需要被设定为目标了,我他们告诉他说:“你认真学习,学好英语,你就可以走遍全世界。”但是他说:“我已经去过很多国家了,而且觉得只有中国”。很显然,物质上的激励已经不能成为孩子们学习上的动力了,那么他们的动力来自哪里?“诱惑”和“胁迫”可能有时可以帮助一个人做成一件事。但是在我看来,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人,是“自发自为”的人(take initiative)。自发自为的做事情,从而达到自主,从而达到精神上的自由。


随着我对营地教育的接触与了解,我觉得这才是我们中国孩子需要的教育。应该为中国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成长的平台。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把营地当成是一种教育,甚至是一种理念,一种哲学,这才是营地教育工作者的动力所在——不再是物质或者是名望的激励,而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我们这个行业的一种使命感。这种动力才是内生动力,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做到,我们教育工作者们也一定要做到。


郭曼文

清华终身学习实验室创意与设计总监

斯坦福大学教育科技硕士

“关注学习体验中的五元素:

why what how who where”

家长可以通过这五个元素来判断孩子的学习体验是否是优质的,也可以以此来设计学习的过程。这里面最重要的是:why,为什么要学习。实验表明当我们在对一件事物还不了解的前提之下,我们选择的动力是在于它看起来是不是有吸引力。这就告诉我们,在为孩子选择学习项目的时候,不能一味的强加给孩子“你必须要学这个”,这时如果孩子产生抵抗心理,不听话,那就要反过来看一下是不是项目本身有问题,不具有吸引力;第二,what,就是学什么。这方面的选择就是要结合孩子的个人兴趣和“供需关系”的评估,很多人在这方面有从众的心理——周围人学什么我就学什么,但这样就可能会降低所学内容的价值。从个人的角度,去评估我们所擅长的,能赚钱的,社会需要的和我们所热爱的,要找到这中间的一个平衡点,可能就要花费一些时间;


第三是how,找到一个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对比和模仿是很重要的一个学习方式,但是前提是一定要理解所模仿动作其中的意义;第四,who是指学习同伴,一方面孩子会对同伴进行模仿学习,另一方面,孩子也会从同伴那里得到归属感,接受所学的东西,不用担心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够好;第五个,where只是我们要充分发挥学习环境的特点。不同的学习情景对具象认知和抽象认知会有不同的影响,这一点是目前有些数字学习平台所不能提供的,但是随着VR、AR等技术的发展,我们在教育方面也会有更多的尝试。


齐东祥

中国营地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长

“营地让孩子得到全方位发展”

我的两个孩子一个12岁一个9岁,他们是从15年开始参加营地活动的,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们渐渐独立,不再完全依赖父母。站在一个家长的立场,和大家分享一下营地教育。2016年中国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年轻人,在人才选拔中主要参考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每个方面也有更多的细分。这三方面的能力很多都不是学校里面可以学到的,比如文化认同,这个就必须对一个国家有一个感性的认知后才能产生认同感,然而这种感性的认知绝对不是一个孩子单单从课本里就能学到的。


21世纪学习能力伙伴组织PRD,提炼出了美国500强企业HR对21世纪所需人才的要求,分别为:生活及职业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信息媒介和科技能力、核心科目及核心主题,科目中分为6项分别为:人文、艺术、经济、科学、自然以及健康,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里很多能力都不是从单纯学校学科学习就可以得到的。包括美国也申请大学的高中生做了一项评分标准,其中也强调了对学生综合培养的标准。这一系列的指标我们都可以看出现在对于人才的选拔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学科学习。营地在孩子进入营地开始就会有一个成长记录,有老师的反馈,导师的建议,活动的记录,让家长和孩子清晰的看到成长变化,根据孩子的表现也会给予孩子不同的徽章,让孩子的各项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Valery Kostin

国际营地协会前主席

“将营地教育上升到国家教育战略”

在俄罗斯,50%的适龄青少年都会参加夏令营。现在俄罗斯境内总共有15000所不同类型的营地,营地的种类多种多样,并且也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1924年到1925年期间,俄国的所营地就已将在之前我们所知道的苏联政权的统治下建立起来了,至今已经有将近100年的历史了。当时我们营地里的设备并没有很先进,可以说是非常的简陋。我们只有一些球和非常简单的工具,可以用来举行活动。所以俄罗斯的营地非常具有创造性。在没有丰富的设施和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开展了很多运动类和舞蹈类的活动。如果我们说到,世界上哪个国家有的芭蕾舞者?那个国家又有最先进的航天程序?俄罗斯应该是数一数二的。他们之中很多的专业生涯都是开始于营地,因为营地是对于不同收入阶层的人都能开放的一个让孩子发展自身能力和天赋的地方。


由于营地教育作为战后安身之所的历史——父母把孩子们送到那里去好让他们在饮食方面有保障,到现在,俄罗斯营地在伙食方面还是有很高的品质,孩子们每天会有5次就餐。每周的菜单都不同。通过科学家们的精确计算,会把孩子们每天在营地活动所需要的卡路里都补充给他们。一个营地设施再现金,项目再好,都不如营地里面辅导人员的素质重要。因此俄罗斯的营地大部分经费都会用到雇佣和管理这些工作人员上。俄罗斯的教育部规定,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之一,就是要有过至少一次营地辅导员的经历。


在俄罗斯政府有专门成立管理营地的委员会,上到国家领导,下到地方教育管理部门,他们每年都会对教育法或宪章中的相关规定调整,以达到对营地的有效监管和指导。甚至每年都会以政府的名义聚集营地工作的相关人员,召开大会总结每年的经验和成果。所以从国家层面上来讲,对于营地教育是非常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