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申锦上添花 | 我们为“名校竞争力”诠释新注解

来源:北京爱迪国际学校 时间:03-29

作为一个在煤矿大省山西长大的孩子,王钰涵对于家乡的煤炭经济有着天然的敏感和浓厚兴趣。他决定将采煤和洗煤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物——煤矸石的再利用作为自己的EPQ选题,尽管在他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个有所缺憾的决定。
过程中总是隐藏着各种各样的艰辛,当他调动一切力量寻找到7种样品后,不料疫情的再次爆发导致停课,他无法按计划在学校实验室开展实验,转而奔向了一次次借用家乡厂属实验室的“碰壁之路”。
接连几个实验室都因各样的限制条件无法满足王钰涵的实验要求而宣告“泡汤”,好在,灵活应变能力总会在绝地逢生之后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而他也终于在想尽一切办法之后终于开始了实验。

谈到“缺憾”,王钰涵说,其实仅仅一次EPQ项目完全不足以为他的选题找到解答,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的挫折与磨难,才是真正的收获所在。
他在时间管理上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步伐,逻辑思维的能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锤炼,当他将EPQ的项目经历写进自己的英国大学申请PS,并就这一选题与剑桥大学的面试官侃侃而谈,这次经历便已经一笔一划刻进了他的成长故事。

从“上海最低标准工资的提高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改善生活水平 ”,到 “计算机程序能在何种程度上理解抽象艺术”,再到“讨论基因疗法在多大程度上是治疗癌症的方法”,同学们的兴趣与涉猎之广足以令人惊叹。
在商业、化学、统计学等学科的扎实基础之上,学生学习的“触角”延展至关乎现实意义的方方面面,他们正在将“学以致用”做到极致,用卓越的核心竞争力吸引着世界名校的目光。

你看,站在EPQ答辩舞台上的他们,